文库网
首页 > 小短文

《冷静表达的艺术》:因为一个人,爱上一座城

2022-03-11 来源:文库网

《冷静表达的艺术》:因为一个人,爱上一座城


沈从文的代表作《边城》,以翠翠和傩送的发展为主线,展示了上世纪三十年代,四川和湖南交界处,一个叫“茶峒”的小城的风光、风土人情、以及人性的美好。   美与爱,或者说的美学主义,是我们从这篇中感知的最大领悟,也是从阅读中获得心灵愉悦的来源。   不论从文字还是情节来说,如果用一个字概括《边城》最吸引人的特点,那就是——美。   文字柔美。虽是小说,却闪动着诗与行歌一样的柔美。作家汪曾祺认为,《边城》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,最好的语言,就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。   湘西风光。如果选取乘船观光的视角,两岸青山碧水,篁竹深翠,吊脚楼排布其中,有种“舟行碧波上,人在画中游”的感觉。   情感纯美。因为边城地处偏远山区,远离物欲横流的都市,民风淳朴,那里的人心思简纯,、爱情、手足情、包括人与动物的情义,都是自然又纯美。   在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中,《边城》排名第二,仅次于鲁迅的小说集《呐喊》。如果以单篇论,《边城》则是桂冠。   这部小说让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奠定了举重轻重的地位。   对于喜欢看书的人,“沈从文”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。   他是湖南凤凰人,著名作家,历史文物研究专家,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。   爱情是创作的动力。   《边城》创作于1931年,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不久。在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情书集《湘行散记》中有这样一段话:   “没有你,一切文字是不会产生的。   先前不同你在一块儿时,因为想起你,文章也可以写得很缠绵,很动人。   到了你过青岛后,却因为有了你,文章也更好了。”   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因爱情而动人的文章吧。   桃花源一样的地方   小说开始,就像一个长镜头,在从远处慢慢拉近的过程中,介绍了地理位置、有关和时代背景。   这是一个叫“茶峒”的小山城,在四川与湘西交界处,依山傍水,远离大都会,民风淳朴,风景优美。   关于这里的环境,有一段文字:   “两岸多高山,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,常年作深翠颜色,逼人眼目。  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,春天时只需注意,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;   凡有人家必可沽酒。夏天那些晾晒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,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。   秋冬来时,房屋在悬崖上的,滨水的,无不朗然入目。   黄泥的墙,乌黑的瓦,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,且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,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,实在非常愉快。”   在这里,“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,所有人民的每个日子皆在这种单纯寂寞里过去。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‘人事’的思索力,增加了梦。”   而且,在这里的人们“虽同一般社会疏远,但是眼泪与欢乐,在一种爱憎得失间,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,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,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,见寒作热,忘了一切。若有多少不同处,不同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,也更近于糊涂。”   以上这些,便是故事的大环境。   精灵一样的姑娘   翠翠是《边城》里面的女主角,也是作者笔下纯爱与自然美的化身。   因为住处两山多篁竹,翠色逼人,爷爷就索性为她取名为翠翠。   翠翠可爱、善良、单纯、淳朴、天真。   在那一时期,沈从文正品尝着爱情的甜蜜,所以故事中的女孩子都有着妻子张兆和的影子,都和她一样有着黑黑的皮肤、水汪汪的大眼睛。   关于翠翠的形貌和神态,作品中有一段文字做了集中描写:   翠翠在风里长养着,把皮肤养得黑黑的,触目为青山绿水,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。   自然既长养且她,为人天真活泼,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。   人又那么乖,如山头黄麂一样,从不想到残忍事情,从不发愁,从不动气。   这种品性的女孩子,或者说人,在现世中非常稀少,难得之处在于回归自然。   翠翠的母亲生完她就去世,所以从小跟随爷爷一起长大。陪伴他们的还有一只黄狗。   爷爷在这个地方生活了一辈子,每天做同样的事情——用船渡过河的人们。   因为从小耳濡目染,翠翠也会。   在渡船回来的路上,翠翠学小羊叫,学母牛叫,或者采一把野花,缚在头发上扮作新娘子。就是这样一派天真烂漫。   生活就这样一天又一天、一年又一年地过着,寂静、简单、自然。   天生爱美、渴望爱情的种子,在少女心里幽然萌动。   爱情的初见甜而美   一份爱情,如果只是一男一女,事情就会简顺很多,但也往往少了因为曲折而起的美丽生动。   同样的,在这个故事当中,爱慕翠翠,想娶她为妻的男人有两个,并且是兄弟俩。   顺顺是茶峒有头有脸的一个人物,为人洒脱,古道热肠。   他有两个儿子,大的叫天保,小的叫傩送。   兄弟俩人性格迥异。   天保与一样,豪放豁达,不拘常套小节。   傩送平日不爱说话,眼眉秀拔出群,聪明又富有感情。因为生得美,大家都喊他“岳云”。   关于爱情,没有标准,或许有时候自己心里已经爱上,却又不知不觉,对于旁人的询问,也不愿承认。   有的爱情故事,男女双方一见钟情,惊鸿一瞥,然后很明确地去追求,去渴慕,所谓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   而有的爱情故事,婉转曲折,好事多磨,因为心思懵懂,明明已经心有所动,却始终盖着朦朦胧胧的诗意。   翠翠与傩送的第一次见面看似平淡,甚至有点欢喜冤家的意味,实则彼此心有意动。   那天是端午,边城一年中难得热闹的一天。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河边看划船比赛。   翠翠和她爷爷,当然也去看热闹。   中途,爷爷自己离开,让黄狗陪着翠翠。   天将黑,人群散去,翠翠一个人在河边等爷爷回家的过程中,傩送从河里捉了一只鸭子上了岸,看见翠翠,两人开始对话。   一个是好意,一个却将好意误会成恶意。   一个是提防,一个却将提防误会成善意。   一个玩笑说着“待在这里,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,可不要叫喊”,一个回着“鱼咬了也不管你的事。”   弄巧成拙也好,弄拙成巧也罢,总之,这是他俩第一次照面。   翠翠表面虽然生了气,“大鱼咬你”那些话却让她沉默了一个夜晚、回味了之后的两个端午节——因为甜而美的感觉。   她不知道,这便是爱情。   兄弟俩为爱唱情歌,会花落谁家?   日子就那么过,生活一如既往的宁静和简单,每天只是吃饭、睡觉、渡船。   少女怀着春,老人为孙女的未来担着心。   又到端午。这一次在河边,天保遇见了翠翠。   生性豪爽的他在爷爷面前赞美翠翠长得标志,像个观音,并且表了态——“如果我能留在茶峒做事,就要每个夜晚到溪边为翠翠唱歌。”   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,唱山歌是男人追求心爱女人的重要方式。   天保这句话,也就是说他爱上了翠翠,同时也明确表明,他要一个能听他唱歌的情人,更要一个照料家务的媳妇。   爷爷年纪大了,他希望翠翠早点嫁人,有个依靠。   如今天保当面说出这个想法,爷爷自然欣喜,却不知道翠翠心里怎么想,更不知道翠翠惦记着那个说“大鱼咬你”的人。   又是一年端午,天保请人向爷爷表达想娶翠翠的心意。   爷爷的想法是——车有车路,马有马路,如果真要娶翠翠,要么请人到家里做媒,要么天保自己到溪边为翠翠唱歌。   总之,他没有答应,也没拒绝,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回复。   直到真的请人带了礼物上门说媒,爷爷做不了主,翠翠也给不出答复。   但是作为有人生阅历的老人,爷爷很快在沉思中明白——翠翠不爱哥哥天保,她爱的是弟弟傩送。   而在这兄弟俩方面,当弟弟知道哥哥也想娶翠翠后,他挑明了自己想法。   兄弟俩,爱上同一个女孩子,谁都不愿相让,只有公平竞争。   竞争的方式就是唱山歌。   对于这些,翠翠一无所知。   “黄昏照样的温柔,美丽,平静。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,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。”   因为这点凄凉,她想哭,想在常年平淡的日子里做出一点惊人举动。   她在月光下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,讲自己死去的母亲。   翠翠听着溪边的歌声做起美梦,爷爷却张冠李戴,将夜里傩送的歌声误认为是天保唱出来的。   事实上,哥哥天保自知在唱歌方面不是弟弟的对手,让爷孙俩心动的不是自己,而是弟弟。   对此,天保也并不隐瞒,将事实告知了爷爷。   等待本身也是爱情   天保因为情场失意,在外出途中淹死。   这个意外,虽说不是由翠翠和爷爷直接导致,从因果上来说脱离不了关系。   尤其是爷爷在天保求亲一事上的态度,正如傩送说的那样:“老的为人弯弯曲曲,不利索,老大是他弄死的。”   没了天保,照理说,傩送与翠翠更容易走到一起。   却又因为各种曲折与误解,好事真的多磨起来。   原本天保一心想娶翠翠,如今人没了。   傩送爱着翠翠,现在这种情况,又怎么能够娶她?   事情变得很尴尬,看起来已经没有希望。   转机出现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。   爷爷在雷声中去世,门前的渡船被雨水冲走,屋后一座多年的白塔也被雷声击倒。   之前的爱怨情仇似乎在那一晚扯平了。   翠翠一直担心着爷爷离开,现在终于离开。   在他离开之前,孙女的婚事没有尘埃落定。   有人将之前所有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告知了翠翠。   顺顺在爷爷去世后决定将翠翠接到自己家里去住,做小儿子傩送的媳妇。   如果爷爷在天有灵,这是他最想看到的结果。   而此时,傩送不在家,为翠翠名分着想,暂不住过去,等傩送回来,再做决定。   只是,他什么时候回来呢?   沈从文给了一个开放式的收尾,留给读者无限遐想——“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,也许‘明天’就回来!”   《边城》是一部值得让人慢下生活节奏、用心去感受的小说,因为其中有无尽的美,还有纯洁的情。   如果只看故事情节,或许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,如果撤销上世纪三十年代与湘西边城的外壳,去看文字背后的本质——那种对生命的美学追求,永远不会过时。   那种对亲情的眷恋,永远让人感动;还有对爱情纯洁又执着的追求,永远让人渴望。   相依为命的亲情固然可贵,懂得尊重孩子自由的亲情才真正。   爷爷知道自己会老,会死,不可能一直陪伴着翠翠。因此他希望她能尽快找到归宿。   但是,就算他心里再着急,也不会自作主张替她做决定,更没有强迫翠翠嫁给他认为不错但是翠翠不喜欢的天保。   在媒人上门说亲的时候,他表达了自己意见,同时又对翠翠说了这么一句:“这是你自己的事,你自己想想,自己来说。愿意,就成了;不愿意,也好。”   山村里的人没有读过什么书,没有读书人那些观念,却因为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养成淳朴思想。   除了生活上的关爱,天然似的懂得尊重别人的自由,不控制别人,不替别人做主。   这种亲情上的懂得,比当下习惯以“我是为了你好”为由催婚的家人要高级很多。   究竟怎样算爱?究竟怎样才是真正为孩子好?为了一个人好,是不是应该让他自由选择喜欢的人与事?   这些,都值得我们重新进行思考。   爱情有时候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。最纯洁美好的爱,值得去等待,而等待本身,也是爱情的一部分。   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是非常美妙的,又或者说玄妙。   豆蔻年华的那几年,两个人只不过见了几次面,而且每一次见面也没有非常明确动人的表白,肢体亲密更是不曾发生,两个人却对彼此怀着相同的执着。   傩送只想要翠翠,为此拒绝掉有一座碾坊作陪嫁的姑娘。   而翠翠呢,自从第一次遇见傩送,说了那句“小心大鱼咬你”之后就一直心里有了这个人,为此拒绝天保的求亲。   她更是愿意一直等下去,也许傩送一年不回来,她就等一年,也许一生不回来,她就等一生,谁都不知道。   这让人想到杜拉斯的一句话:“等待一次爱情,也许永远都没有人,可是,这种等待,就是爱情本身。”   所以,沈从文给故事设置那样一个结尾,给了读者希望,同时又让人惆怅。   这也正是爱情最好的模样——美丽又哀愁,愉悦又惆怅。   读一本好书,品一则故事,就像通过文字从别处的时空穿行而过,遇见不一样的人生,与他们一起欢欣、喜悦、驿动、期待、哀伤、满怀希望地活下去……   或许,这就是阅读的一种乐趣吧。  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,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三本书。   因书明理,以慈怀道,关注慈怀读书会,每天读完一本书,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。   *文:江徐,80后老少女,自由写作者。个人原创公众号:江徐的自留地。   今日话题   你有没有因为各种不凑巧造成终生遗憾的事情?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