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库网
首页 > 小短文

他是西南联大的一团火,遗烬里将爆出个新中国

2022-03-11 来源:文库网

他是西南联大的一团火,遗烬里将爆出个新中国


夜间,偶然听了一首深情又质朴的歌,顿时让我清泪盈眶:  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?   我离开你太久了,母亲!  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,  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。   ……   这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,在纽约写的组诗《七子之歌》中的一首。   身在异国的闻一多,每当忆起“中华七子”在英、法、日、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,一腔爱国热情和愤恨之感便会如火山喷发。   他有感于神州故土“失养于祖国,受虐于异类”,将被帝国主义掠夺的七块失地,比喻成祖国母亲被人抢去的七个儿女,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、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。   七子尽泪下,诗人独悲歌!诗人悲伤,是他不忍心看着国家支离破碎,就像一个男儿绝不容忍他人欺凌自己的母亲一样。他是真男人!   1、   闻先生从小学习刻苦,13岁便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,他在清华苦读十载,23岁赴美国留学。   1919年“五四运动”爆发,闻一多激情难耐,手书岳飞《满江红》,贴于学校饭厅门前,立刻激起了同学们心中的爱国热情。   当年暑假,他没有回家,投身学校的爱国运动。他给写信道:“男在此为国作事,非谓有男国即不亡,乃国家育养学生,岁糜巨万,一旦有事,学生尚不出力,更待何人?”   信中字句,表达了拳拳赤子爱国之心。   吴晗评价闻一多:诚恳,勇敢,无所恐惧,爱人民甚于爱他自己。   冰心说:“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,有一颗爱国之心,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。什么苦楚,什么冤屈都受得了。”   抗战胜利后,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,运来一批面粉,说要“救济”中国人,好让中国人“感谢”美国,不反对它。   当年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朱自清,由于物价飞涨,一家人经常饥肠咕咕,朱自清经常胃病发作,上课眼花手颤,但他宁可饿着,也不接受美国人的面粉。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狼子野心,他认为,领了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。   不管是战争时期,还是和平年代,不是冲锋上阵,浴血奋战,才叫爱国,爱国体现在我们的一思一言一行。   别林斯基曾说:“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,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。”是人,就应爱国!   2、   1925年夏,闻一多无法忍受美国人的鄙视,祖国满目疮痍,他不安心,不等毕业,就踏上轮船归国。等待他的,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……   回国后,放眼家园国家,山河破碎,风雨如磐,豺狼当道,列强横行,诗人悲愤地写下了《发现》、《死水》等。   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,列强侵略,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,他“追问青天,逼迫八面的风”,但“总问不出消息”。   闻一多痛苦悲怆,他断朋绝友,皓首穷经,不问世事。撰写了《唐诗杂论》、《楚辞校补》、《古典新义》等书。   可是,动荡的年代,岂有长久的净地,1937年,“七七”事变爆发,北平沦陷,紧接着天津失守,战火蔓延,历史的阴影与现实的悲痛,沉重地笼罩在闻一多的心头。   面对严酷的现实,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,走出书斋,走出学术的象牙塔,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、反独裁的斗争中。   1938年4月,国立西南联大在昆明成立,这一年,很多教授和学生陆续踏上了前往西南联大的路。这是一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大迁徙,是旷古未有的文人长征。闻一多决然抛家舍子,汇入了文人长征洪流里。   身后是蔓延的战火,前方是未知的西南边陲,一路上景象凄凉,目睹了人们的疾苦,闻一多蓄起了胡须,发誓抗战不胜决不剃须。   他在国家风雨飘摇之时,在社稷危如累卵之刻,挺身而出,扶危救亡,这就是担当!   3、   1938年4月28日,在战争中颠沛流离了将近大半年的师生们,开始了战火中的学习。   西南联大的无比艰苦,电影《无问西东》里有一个镜头:昆明的骤雨敲打着铁皮屋顶,声若雷鸣,干扰上课,教授索性在黑板上写下4个字“静坐听雨”!屋顶漏雨,教授肩膀被淋湿,却眼神恬淡的看着满屋子的青年学生。   西南联大,用梅贻琦校长的话说:“大师之谓也,非大楼之谓也。”的确是这样,这是一间只有大师,没有大楼的草房大学。   无畏日寇猖狂,不惧环境恶劣,以浩然正气,护中华之文脉!这就是抗战时期中国读书人的真实写照。   联大的教师,陈寅恪、钱穆、吴大猷、闻一多、陈岱孙等,是我国各学科领域中的佼佼者,他们为雪国家千秋耻,在祖国西南边陲,笳吹弦诵,呕心沥血,为抗战,为国家,甚至是为新中国,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国家栋梁。   那时候,学生都是自己选课、选老师。何兆武是历史系的新生,他本爱听钱钟书的课,可是,开学没多久,何兆武和同学们就被一位戴眼镜、穿蓝布大褂、留长胡须的先生深深吸引。   这位长胡须先生,就是闻一多。闻一多的课,在西南联大是最“叫座“的,连窗外也趴满了。即使课室被炸,坐在泥地上讲课,师生浑身泥泞,诗人的课堂也充满了的诗意。   学生们曾这样描述闻一多上课时的情景:等到黄昏,他点个香炉,拿个烟斗,抽上一口,喷出烟雾,在朦胧的黄昏里,闭上眼睛给大家念‘痛饮酒,熟读《离骚》,方为真名士’。   他用广博的才情、深邃的哲思和一颗火热的爱心,引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艺术的殿堂,丰盈学生的灵魂,坚定追求民主自由的信心。   西南联大的许多学生,在炮火声中怀揣救国思潮用功读书,那一代读书人,赶上了一个最动荡,最糟糕的年代,他们在民族大义面前,无问西东,只循内心!   联大师生们艰险的学习生活,尽显国家民族危难时期,者和读书人的血性与风骨。   4、   闻一多是学贯中西、博古通今的文人雅士,也是一位民主斗士。   他刚回国时,器宇轩昂,由于战争,他为民族命运担忧,胡子拉渣,像个沧桑的老头。全身心投入战斗。   直到1945年8月15日,日本人无条件投降。闻一多兴奋得马上剃须庆祝抗战胜利!真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!刮掉胡子的闻一多,一下变年轻多了,学生们不敢认他。   1946年5月4日,联大正式宣布结束,师生们陆续离昆北上,闻一多和家人也欣喜地为北归做着准备。5月7日,闻一多带全家人到宿舍门口,为先行回京的吴晗送行。   却不知,此行一别,竟成永别!   不久,李公朴在回家的路上被特务暗杀。7月15日上午,云南大学举办李公朴追悼大会。那天,闻一多不顾家人的劝阻,英勇赴会,作了他中的最后一次的,他坚决维护正义,谴责国民党的罪恶行径,他怒发冲冠,像一头“怒狮”。   追悼会场,特务密布,大会结束后,闻一多走到一条偏僻的小道时,潜藏的国民党特务朝他连开八枪。   闻一多倒在了白色恐怖的血泊当中,一只红烛燃尽了,从此,人间少了一个斗士,天堂多了一位诗人!   西南联大的8年,闻一多把山河破碎的苦闷,化作烛光下凛冽的文字。他每流一滴泪,灰一份心,就为黑暗的中国带去一点光明。民主自由的大地是该用血来灌溉的,你我谁都不曾忘记。  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:“生命跟时代的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就会永垂不朽。”   闻一多是一个敢直面黑暗的真正猛士,是无愧今生的真男人!他是西南联大的一团火,遗烬里将爆出个新中国!为祖国而死,那是最美的命运啊!   一个国家的崛起和腾飞,需要闻一多这样的真男人。100多年来,没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、民族独立挺身而出,抛头颅,洒热血,前仆后继,上下求索,就没有我们的静好岁月。   勿忘国弱民受辱,正义放心上,吾辈当自强!   动态黑色音符   作者:婉馨,乡野臭老九,闲时爱读书写文,信奉远方有诗,爱到山水间折腾,在浮华的世界里,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