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苏东坡传》:人间有味是清欢,人生极致一定是简和素
2022-03-11 来源:文库网
在中国的历史上,宋朝是文人的黄金时代。因此,在宋朝的文人,过得都相当“滋润”。但苏东坡的一生却非常坎坷,从政40年,但贬谪流放在外33年。黄州、惠州、儋州......苏东坡的脚步走遍的中国南北。 生活对苏东坡一点也不温柔,但纵然生活有一千种挫折,苏东坡就有一千种对抗挫折的方法。学习苏东坡的生活美学,对我们抵抗命运的挫折,把失意的生活活成诗,大有裨益。 苦尽甘来之清欢 “洗净铛,少着水,柴头罨烟馅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”这首诗是苏东坡记录的“东坡肉”的做法。 生活的意义就在于,把无聊的时光放到有趣的事情上去。对于饕餮客的苏东坡来说,抵抗挫折的方式,就是自己琢磨美食。 “饮食不贵异味,御厨止用羊肉”,在当时,无论是皇上赏赐还是宾客宴请,用的都是羊肉。 在黄州时,他买不起羊肉,于是把目光放到了当时没人肯吃的猪肉上,最终做出了“东坡肉”,后来又发展出了东坡鱼、东坡羹、东坡肘子等新花样。 如今,东坡肉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,而东坡那份乐观的精神,也鼓舞着在逆境中前行的每一个人。 无论再糟糕,也不能失去生活的热情。所谓美好的生活,无非是想方设法哄好自己的和胃的过程,这两样,生活才开心。 “火候足时他自美”,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,艰难困苦总有尽头,熬过去,火候到了,人生的美好就在眼前了。 随遇而安之清欢 对苏东坡来说,颠沛流离的生活已经成为了常态。因此,每到一个地方,除了在日常饮食起居上熟悉当地风俗习惯以外,他也不忘游览当地的美景。 “行至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,苏东坡每到一处都别有一番心情。他在宋朝的山水中逍遥地游走,用一双的慧眼,发现生活的美好。 在庐山,他悟出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的哲学;在杭州,他写下了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浓妆淡抹总相宜”杭州最好的宣传语;在黄州,他写下“大江东去”及赤壁赋,成就了黄州赤壁的美名。 虽然每一次的调遣都不出自他的意愿,但他选择了随遇而安。苏东坡无法选择在哪里生活,但他可以选择怎么去生活。因为,生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。 绍圣元年(1094)十月二日,苏东坡抵达惠州,当时的惠州“瘴疫横流,僵仆者不可胜计”,但苏东坡却说:“不辞长作岭南人”。在惠州的这三年,苏东坡经常接触下层平民百姓,了解生活疾苦。虽然是一个闲职,但是让苏东坡有更多的时间为老百姓做事。 在惠州,他真正做到了“力必出己”。他带头资助修桥、驻堤,以利交通;教农民制造捣谷用的双轮五杆水碓、插秧用的秧马,以减轻劳动;为边防军商建兵营,以免混住民房扰民作恶。 真正的随遇而安,不是听天由命,而是用尽全力之后的不强求。林语堂曾说:“人本过客来无处,休说故里在何方。随遇而安无不可,人间到处有芳香。” 当我们放下心中的执念,努力去寻找当下生活中的可贵之处,也许我们就会淡然,曾经的、本以为重要的都会变得云淡风轻。 卸下生活的重负,抛弃无用的欲望,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另一面。 此心安处是吾乡之清欢 绍圣四年,时年六十二岁的苏轼被放逐到海南儋州。在儋州,他写下“我本儋耳氏,寄生西蜀州”来表达对儋州之地的热爱。 儋州并未成为苏轼人生的埋葬地,苏东坡从未放弃他的政治理想,这份理想给他带来的就是内心的安定。 当时的海南还是荒凉的蛮夷之地,被贬至此处的苏轼并未一蹶不振,而是扎下根来,办学堂,兴教化,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,成为儋州文化的开拓者。在这里,他教诲黎家子弟,椰林深处传来琅琅读书声。 北宋一百年间,海南不曾出过一个进士。苏东坡到此之后,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、第一位进士符确。 自此海南教化日兴、人文日盛,皆由东坡而起。世人皆道:东坡不幸海南幸。 经历了大风大浪的苏东坡依然热爱着生活,在不简单的时代里,仍怀着简单的心,过着简单的生活。 正如他在风雨中悟到的这首词,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,我们应该抱有这样从容的态度。 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 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 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 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 生活总会雨过天晴,人生的起落和大的阴晴并无不同,与其纠结于此,不如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。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。故常想一二,不思八九,则事事如意。 要的不多,就不会太苦恼;想的不多,就不会太复杂。 用简单的态度,面对复杂的际遇,把握真正属于自己的安宁,那处处便是吾乡了。 清欢,清欢,便是一种清淡的欢愉。人生需要这样超然的生活态度,更需要回归那个简单纯粹又快乐的自己。 原创: 慈怀兹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