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谈中国的应试教育
2023-04-08 来源:文库网
浅谈中国的应试教育
本文核心词:教育,应试教育,哲学教育,以分为本传统教育一直都是以“学校、教师、课本”为中心的,学校才是绝对权威,教师扮演“传道、授业、解惑”的角色。却永远都是一种“满堂灌”的教学方法,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很难激发出学生的主观思想和创造性,慢慢的孩子成为了一种“记忆的容器”。枯燥乏味的教育学习方式,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,反而把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。
从科举制度开始,“追求功名”的教育观念就已经根深蒂固,这种观念将学校教育变得应试化,各项考核标准只有分数,而这仅仅只为了追求升学率。此外,各种辅导机构更是为这种教育的发展推波助澜。因此,应试教育愈发强大,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教辅资料,大量的习题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。孩子也慢慢从学习是种快乐,变成学习是一种痛苦,负担。更多是为了满足父母而不是对知识的渴求。
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以追求高分为目标,而不是以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。许多学校不惜一切代价提高学生的考分。学校把学生当作提高成绩的机器,当作为学校争名逐利的工具,教育的基本目的被严重扭曲,不再以育人为本,而是以育分为本,以育名为本。
在当今教师的教育观念中,仍然注重教师的绝对权威和中心地位。老师说的就是对的,老师就是权威,老师就是答案,老师就是真理。这种状态是非常可怕的。
教育是什么?老师是什么?哲教老师陈朝辉老师有过一段特别经典的话。他说咱们祖先讲教育怎么说的。天命之谓性。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,这才叫教育。以前怎么讲教育的。正其心,诚其意,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。让孩子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格和对世界正确的理解,同时学会思考。老师是干嘛的,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,就是让孩子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,告诉他一个光明的未来。让他努力看到这个未来。然后鼓励他,他就走到未来了。老师不是拐棍,中华民族讲教育叫开而不达。很多老师和学校是贩卖知识的人,我贩卖给你,然后给你出题,最后把你框死在教学大纲里。你和他一样就对,不一样就错。这是非常错误的逻辑。
很多学习好的孩子升学以后,突然学习不好。自身原因一部分,但是大多数都是因为不喜欢老师。不要把孩子想的多么复杂,就这么简单,我不喜欢这个老师,所以我不喜欢这门课程,看见老师我就烦,他可能学习好嘛?怎么让学生喜欢,首先你的学会整理你的情绪,你开心,学生才能开心。你天天愁眉苦脸的,他看到你都头疼,他怎么学习,哭丧个脸,难听点讲好像参加完葬礼一样,然后他不好好听课,完了你看见了你还揍他,他更讨厌你,可能学习好嘛。首先你得让他感兴趣,他才能去学习,才能喜欢你,才能慢慢学习好。
现在很流行一句话,“为了孩子的前途,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,相信这是中国多数家长的想法。家长“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”的心理,加上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辅导机构的夸大宣传,导致家长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英、尖子的心情更加急切,学生放学后还要去上各种辅导班,造成学生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。 这是一种特别错误的心理,甚至我可以理解为扭曲。你自己体验过吗?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不好好学习,会怎么思考,我容易嘛,我累死累活的为了你好,你不好好学习,你对得起谁?你怎么回事?去学习去。然后自己玩手机打麻将。孩子一天除了吃饭睡觉,一直写作业学习。你对的起他吗?老话讲言传身教,你不能光言传啊,你在那里说一堆,自己接着打麻将玩手机。一定记住,从小孩子就看着听着你的所作所为,你天天看书,他也爱看。身教大于言教,想培养孩子的习惯难不难,很难,所以你需要以身作则,让他知道该怎么做,而不是你逼迫着他做。
不要控制孩子的自由和习惯,有时候他所作所为不是他的真实想法,你以为你很伟大高尚,其实你在作恶,你在强行改变他。你应该怎么做,你要去理解他的想法,有时候他的想法不一定是错误的。很可能,他那样做了,反而是一种提升。中国很多家长很喜欢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孩子,更喜欢用别人孩子来衡量自己孩子。拿孩子的缺点去和别人的优点比,哪有完美的人,每个人都是不同的,在鞭笞的同时应该去鼓励,这次孩子考了第二名,你训斥他没考第一的同时,应该也要让他知道,第二名也很好,但不是最好,努力去变到最好,这才是完整的教育方式。
哲学教育拥护者沐雨橙风